
冰花男孩:谁来融化你心灵的冰花?
三九寒冬,一个衣着单薄的小男孩,脸被冻得通红,头发和眉毛上被冰花覆盖。

这不是化妆,不是搞怪,不是表演节目。更不是漫画。
冰花男孩,名字叫王福满,2010年出生,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学生。
转山包小学,海拔2850米,冰凌天气多。1月8日早上零下9度,恰逢期末考试,他的家距离学校4.5公里,他天没亮就冒着冰雪徒步到了学校。
监考老师看到他满头冰花,拍下了这张照片。
他不是走路上学距离最远的一个,距学校最远的学生要早上五点半起床,步行3小时山路上学。
一张99分的试卷上面,是一双冻伤的手。
冰花男孩和他的姐姐,住在一个简陋的平房。爸爸在昆明打工,妈妈早年因家里太穷已离家出走。他的爸爸在建筑工地,月收入在2000-3000元,家里因盖房仍有部分债务偿还。8岁的王福满和10岁的姐姐在老家与奶奶一起生活。
他是一名留守儿童。
在各界爱心人士给予物质关怀时,谁能融化他心灵的冰花呢?
给大家看一组数据
根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,当前中国有将近7000万的留守儿童,他们缺乏父母的照顾,或者跟着单亲,或者依靠着祖父辈生活。
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照顾抚养,另有11%的儿童在亲戚或村里其他村民家生活,但至少有200万儿童家里没有大人,要靠自己生存,属于“独居留守儿童”。
据〈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〉显示,51.7%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,近半数父母在孩子6岁之前就离家外出务工。
46.5%留守超过2年,32%超过5年,49.2%的留守儿童在过去一年发生过意外,18.6%的少女性侵案发生在留守家庭。
90.2%的留守儿童表示非常想念父母,但仅有30.4%的儿童每隔一周与父母联系一次,其他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时间不是很固定,而且有78.4%的儿童表示将近半年没见到父母了。
心灵的冰花有哪些?
冰花男孩说:上学冷,但不辛苦。
上学虽冷、但不辛苦;可是,会心苦。
我们能看见的只是他头上的冰花,看不见的是心上的冰花。
留守儿童,心理学家称之为“最容易受伤害的人”。
心理学研究表明,在儿童早期发展中,父母的爱、支持和鼓励容易使TA建立初始的信任感和安全感。
这种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乏,会使儿童逐渐形成一种孤独、无助的性格,并有可能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。
多数留守儿童会出现惶恐、焦虑,加之没有倾诉对象,心理空间缺少支撑,就会产生不安全感,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不信任感,导致孤僻、自卑等性格。
人际关系接触不良又会导致心理失衡,这种失衡常表现两种类型:
一是封闭自己。以悲观感伤的心来看待世界和他人,以女生为多;二是过度宣泄内心的不满。严重地干扰或破坏人际关系,以男生为多。 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“放羊式”的环境中,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。由于隔代抚养,孩子在学校生活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。 在学校经常迟到、旷课、逃学、说谎、打架等;有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,有的孩子接触社会上的不良人群,学会了抽烟、喝酒、打架,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。 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中,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。当他们感到压抑却又无法宣泄时,往往以负性的方式表达,如任性、冷淡、内向和孤僻,产生逆反心理。 少数儿童对父母离家打工无法理解,因此产生怨恨心理。父母返家后又会疏远父母,产生情感隔膜,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。
心灵的冰花,唯爱能融化
是否,我们已对这类图片“司空见惯”,很难再起怜悯之心? 在英国大复兴的时代,有一个人,因一个画面开启了一个普世运动。 一天,约翰卫斯理 John Wesley去一个乡村,在路上遇到一群调皮、放任的孩子,他们把鸡蛋、石子扔向约翰卫斯理。 一副这样的图画,没有激动约翰卫斯理的怒气,反而让他看见:“英国这一代孩童需要教育,真正能教育他们的是上帝的话。” 约翰卫斯理把心里的感动,变成了行动。他创办学校,开展主日学事工,用上帝的话教导他们。 约翰卫斯理去世时,英国有了四十多万儿童参加主日学,主日学日后也开启了世界模式。
上帝呼召我们这些基督徒,能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呢? 教会是上帝之爱在地上的彰显,是基督之爱在地上的流淌。 上帝是真理的上帝,也是行动的上帝。 耶稣多次教导:“爱人如己”、“爱自己的邻舍”、“施比受更为有福”,不只教导,也是一生如此实践。 教会的使命是福音使命。然而,福音使命的实现,不是只靠口传福音或福音单张达成。 给一个衣不蔽体的人传福音,应该把一件装有福音单张的衣服送给他;给一个乞丐传福音,不是递上一张冰冷的单张,而是用单张包裹面包。
中国教会在公益事业的参与上,在离耶稣对好撒玛利亚人的称赞上还很远。
教会更多注重灵魂得救和灵命成长,很少看到弱势群体现实的需要。
耶稣基督教导我们要成为光和盐,让有爱心和生命的教会,去温暖和影响冰冷的社会,用实际行动带去祝福,这本身就是福音的预工。 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和心理救援。基督徒志愿者教师用基督的爱心去帮助留守儿童。教育最重要的是爱。
这些缺少爱的孩子,尤其需要爱。 愿世界兴起更多的卫斯理和穆勒。 其实,比主日学和孤儿事工更难做的是留守儿童事工。因为,留守儿童事工是这两者的结合。 有能力帮助留守儿童群体的只有两个团体:一个是政府,另一个是教会。公益组织很难对此有持久的关注和付出。 国家对留守儿童更多是提供物质层面的帮助,教会要做的更多是对他们心灵等方面的关怀。 问题是,教会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应该担当这个责任。 教会本身就有一大堆的事工和难处,还要花很多精力内耗。尽管如此,教会也不能逃避当仁不让的责任。 教会可以有效地整合人员、场地、时间、财务,。 教会不能做,从不是由于硬件原因,而是异象与爱心。不是需要单一的教会,而是合一的众教会。 建立留守儿童学校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留守儿童学校面临诸多挑战。最大的挑战是,严重缺乏有异象和负担的基督徒,也缺少委身做留守儿童事工的基督徒老师。资金的缺乏是次要的。 留守儿童的另一个挑战是,因长期缺失父母的爱和监管,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。需要付出比一般孩童高几倍的爱心和耐心。 留守儿童一般多在农村,各方面都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代价。基督徒老师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、家人不够理解和支持,都可能无法长期运作。 面对问题重重的留守儿童,非常需要爱心与耐心、智慧与牺牲精神。 盼望更多有负担的教会、福音机构,以及基督徒个人,参与中国的留守儿童事工。“教养孩童,使他走当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。”(箴22:6) 这不单是父母的责任,也是每位基督徒的责任。
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。 遗憾的是,中国农村的父母迫于生存压力,到城市打工,加上中国的严格的户籍控制、高考制度,孩子被迫留在老家,而与父母长期分离。 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父母,父母的位置是不可取代的,任何其他的关怀、帮助都只是辅助作用。 父母的关爱不可或缺,那教会可以成为孩子跟父母之间联络的纽带。教会可以主动与父母建立联系,让父母与孩子多多地交流。 若父母的缺席已成不可改变的事实,教会就需要主动担当,去做辅助工作。 更容易开始的是:营会和支教。 每年可以有一两次针对留守儿童的夏令营或冬令营。孩童们会非常喜欢来参与进来,更多的不是为学什么知识,而是需要一种爱的氛围,去经历关爱。 教会可以成为他们寻求帮助的地方,志愿者老师也可以成为他们谈心的朋友。 人际关系、心理动态、作业辅导、梦想和追求等,这些层面的需求是爷爷奶奶们看不到的。 年轻人可以来做一些类似于支教的工作,给留守儿童们辅导功课,教他们绘画、音乐,甚至给他们讲故事等。他们需要陪伴。 “教养孩童,使他走当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。”(箴22:6)这不单是父母的责任,也是每位基督徒的责任。 现在假期即将开始,希望有更多的弟兄姊妹、大学生去关心留守儿童,为他们举办营会、兴趣班或主日学。
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一个特别有爱心、特别有耐心的基督徒老师,让他们知道是因为上帝先爱我们,我们才学会去爱。 盼望有更多的教会和基督徒大学生,来关注和参与这个长期受到忽略的群体。
- · Z世代嫌弃教会,基督徒该反思什么?
- · 主日学教师心志培育1:开办主日学的原
- · 怎样鼓励刚刚信主的儿童
- · 音乐教学
- · 怎样教导孩童祷告
- · 纪律的问题
- · 如果我们建立了主日学,我们怎样教第
- · 怎样开办儿童聚会
- · 如何教导孩子有兴趣的背诵神的话
- · 主要真理
- · 在主里爱惜孩子
- · 怎样教导没有得救的孩子 怎样把圣经
- ·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
- · 教导青少年分辨的5个步骤
最新文章
- · 主日学教师心志培育6:主
- · 教导青少年分辨的5个步
- · 主日学教师心志培育1:开
- · 基督徒需警惕:中国家长
- · 主日学教师的自我反省
- · 主日学教师预备条件
- · 主日学教师的培育和职责
- · 主日学教学法
- · 如何带领孩童祷告
- · 主日学教师心志培育4:主
- · 主日学教学法(引言)
- · Z世代嫌弃教会,基督徒
- · 以造物主的立场教导孩童
- · 主日学教师心志培育课程
图文文章
热点推荐
- · 关于婚姻家庭的几个问题
- · 侍奉的功课
- · 真正的爱是为对方保存
- · 我在天堂等着你
- · 一不小心就做了“犹大”
- · 婚姻
- · 为何要信耶稣?——警惕稀释
- · 有一天
- · 敬畏生命,活出基督--密林圣
- · 我如何知道神的旨意
- · 你们要去
- · 一封刺进我心房的情书……
- · 爱情:好一座高耸的偶像
- · 中国教会牧养的挑战